close
內容來自sohu新聞
成敗京津冀:京畿門戶保定迎千載難逢機遇
“成敗”京津冀:京畿門戶保定的宿命與機遇
李伯牙;代振瑩;頓雨婷
核心提示
好端端的區位優勢反過來成為制約保定發展的一大因素,在北京與石傢莊的夾縫之間,保定發展步伐緩慢。但是,福禍相依,在中央從上到下力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正是因為保定這麼多年來發展不快,可塑空間大,反而在此次協同發展機遇中成為一個獨特優勢。
本報記者 李伯牙
實習記者 代振瑩 頓雨婷 保定報道
邁出保定東站,一座名為“京畿之門”的高大建築矗立在廣場中央,提醒人們這座城市特殊的地位。
元明清開始,保定一直是畿輔要地,尤其是清朝將其作為直隸省會治所,開啟瞭保定300年的河北首府歷史。
保定始終與歷代首都關系微妙,這一名稱始自元朝,意為保衛元朝首都大都。從北京往南,西北有燕山太行山隔阻,保定正位於太行山下的平原開闊地帶,按當地的說法叫“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因此自古是京師門戶。
新中國成立後,保定地位不減。1967年,有“萬歲軍”之稱的解放軍王牌部隊38軍調防保定,拱衛京城。“一五”時期,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有8個都落在保定,至今還有不少人知道保定西郊有八大廠。
然而,自1968年河北省會遷往石傢莊之後,這座城市的命運走向轉折點。由於省會城市有更強的資源配置能力,這使得保定獲得資源相對較少。此外,距離北京太近,人才、資金、項目等紛紛流向首都,這種“虹吸效應”成為保定發展的最大阻力。
這幾年,保定經濟實力一直徘徊於全省中遊左右,無法與唐山、石傢莊相比,更是被滄州、邯鄲等城市超越。這個曾經的河北省會地位一落千丈,在河北省的諸多地市中泯然眾人矣。
但是,中央下決心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這給瞭保定新的機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向外分解,京津部分產業向外轉移,而保定與廊坊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承接這些功能和產業的首選區域。
在中央強力推動的京津冀一體化趨勢下,保定能否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大保定能否復興?
痛失省會光環
提起保定,很多人隻會想起驢肉火燒。
曾經的直隸省會、河北省會,皆因省會光環旁落,變得寂寂無名。清朝直隸巡撫、總督駐保定時,這裡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曾國藩、李鴻章等清朝權臣曾任直隸總督。新中國成立後,保定依然是河北省會,而且“一五”時期在此佈局瞭8個重點工業項目,包括膠片廠、化纖廠、熱電廠、變壓器廠、鑄機廠等。
“過去保定有西郊八大廠一說,都是‘一五’時期建的。”河北大[微博]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於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全國156項重大項目光保定一個城市就有8項,這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
1958年,河北省會遷往天津,1966年又遷回保定,這其實是河北省會第二次在天津與保定之間反復。此後,天津市恢復直轄,但文革開始後保定形勢不穩,於是1968年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石傢莊,從此保定光環不再。
在計劃經濟年代,省會城市的資源配置能力更強,因而石傢莊的發展獲得更多資源支持,而保定隻能與其他地市爭奪剩下的資源。即使在改革開放後,實行市場經濟,省會城市的資源配置能力依然很強,對於資金、項目等各方面的安排,依然難以擺脫“屁股決定腦袋”的思維定式。
失去省會地位的遺憾,至今還讓很多保定人耿耿於懷。
“如果省會不搬走的話,保定肯定比現在的樣子還要好。石傢莊原來基礎比保定差,現在保定不敢跟石傢莊比。”保定一位觀察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石傢莊作為河北的政治中心自然發展得快。
這種論調頗為普遍,在保定采訪過程中,很多當地人談起這個話題都會感慨一番。雖然保定喪失瞭省會城市地位,這些年來經濟發展比不上石傢莊,但是在當地人的心中,保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是石傢莊所能比的,說起來這份自豪感溢於言表。
說起歷史來,保定建城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元明清時期作為京畿重地更不用說,而石傢莊在20世紀初還隻是獲鹿縣下的一個小村,因鐵路而興起,是火車拉來的城市。
當然,現在的石傢莊早已今非昔比,這幾年保定與石傢莊在河北省各地市的經濟排名中雖然隻隔兩個名次,但論經濟總量二者仍差距很大。僅拿2014年兩市的經濟總量來比較,石傢莊以5100.2億元排行全省第2名,保定則以2757.8億元位居第5名,保定的經濟實力隻是石傢莊的一半多。
在很多人看來,難以理解的是保定雖然喪失省會城市地位,但有著臨近北京的區位優勢。有北京這個特大城市做增長極,為什麼一直沒有把保定輻射帶動起來?
京師門戶的尷尬
從北京西站坐高鐵,最快41分鐘可達保定。如果不擁堵的話,開車也僅需兩個小時,便可從北京直抵保定。
“保定地處平原,靠近京津,區位優勢很明顯。”河北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永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按照增長及理論離大城市越近,接受人才、資金、交通、信息等輻射的可能性會更大。
不過,在京津冀地區,這個區域理論似乎並不適用。在高度繁榮的北京周邊,不但沒有輻射帶動起一圈周邊城市,反而形成瞭環首都貧困帶。對於這種現象,很多區域經濟學傢,尤其是河北省的專傢,將其比喻為“燈下黑”、“大樹底下不長草”。
本以為河北省靠著北京可以“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北京的發展顯現出強大的虹吸效應,保定乃至整個河北的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源源不斷流入北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大學的畢業生和老師,很多都去瞭北京。
“河大廣告系90%多都去北京瞭,留不到保定。”一位從事廣告策劃的保定企業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保定廣告策劃人員工資每月三四千,在北京可能開始也差不多,但是過一兩年收入就高瞭,另外也能服務一些大的客戶,對個人提高也有大的幫助。
除瞭學生,河北大學的很多師資力量也流失到北京,其中不乏知名人物。雖然擁有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11所高等院校,但是學生畢業後留下來的還是不多。
在人才資源不斷流入北京之外,還經常有傳言說涿州要並入北京。在北京周邊的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言,廊坊北三縣香河、燕郊、大廠這種並入北京的說法幾乎年年上演,而保定離北京最近的涿州市也同樣如此。
雖然北京並未真正劃走保定的土地,但保定這些年來一些發展較好的區域由河北省直管,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當地的發展。譬如在2013年將定州市劃歸河北省直管之後,今年河北省又下達瞭《關於擴大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將保定涿州市劃歸省直管。
“這個劃省直管,那個要省直管,保定市這樣發展不起來。”當地一位觀察人士表示,這導致保定的“一主三次”城市發展戰略無法實施,這兩年也不再提瞭。
保定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所提到的“一主三次”發展框架,是指以保定市中心為主,以定州、涿州和白溝-溫泉城為三個次中心城市。離石傢莊最近的定州,還有離北京最近的涿州相繼劃歸省直管後,這個戰略已經支離破碎。
好端端的區位優勢反過來成為制約保定發展的一大因素,在北京與石傢莊的夾縫之間,保定發展步伐緩慢。但是,福禍相依,在中央從上到下力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正是因為保定這麼多年來發展不快,可塑空間大,反而在此次協同發展機遇中成為一個獨特優勢。
保定千載難逢的機遇
“保定市很積極,保定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於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於保定來說機遇難得。
“我們面臨的歷史機遇前所未有,各級各界對保定的關註程度前所未有。”在今年保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保定市長馬譽峰如此說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落地,將使保定市獨特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
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並要求各地打破自傢“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
在自上而下的推動之下,《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加緊編制,今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該規劃綱要,目前已經下發到各地,而且京津冀三地也分別召開省(市)委全會,並制定各地《關於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
6月下旬,保定市學習傳達瞭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規劃綱要》,保定市政府一位官員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河北省委全會之後,將會對推進落實《規劃綱要》做出具體部署。不過,7月下旬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讓外界關註河北接下來如何推進落實《規劃綱要》。
保定市一位觀察人士表示,不管人事如何變動,中央的戰略不變,這意味著保定的機遇也不會變。
京津冀協同發展帶給保定的機遇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二是京津產業轉移。
去年5月份,保定白溝新城與北京豐臺區大紅門正式對接,1500多傢大紅門商戶進駐白溝。白溝新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建軍曾表示,伴隨著總建築面積百萬平方米的白溝大紅門國際服裝博覽中心項目的開工建設,越來越多的北京商戶會來到白溝投資置業。
此外,央企搬遷也成為保定一大機遇。2011年以來,河北省已與75傢央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14項,涵蓋基礎設施、戰略性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等諸多領域。目前,有141個項目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累計完成投資近4000億元人民幣。而在今年7月份,由87傢央企參加的“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o央企進河北”活動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
“這是個開頭,多組織這些活動就會創造一些機會。”於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本來保定這塊就有很多央企,基礎很好,不管是央企整體搬遷還是將實體工廠搬出來,隻要能與保定以及河北的產業對接,形成產業鏈分工,這實際就是協同發展。
保定承接優勢何在?
說起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其實地處京津之間的廊坊更有優勢,它的距離更近,而且自東至南環繞北京,一直被稱為是“京津後花園”。與廊坊相比,保定地處更遠,距離京津都在140公裡左右,它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何在?
這不得不提北京的攤大餅式發展模式。這些年來北京的城市擁堵、房價飆漲等無不與此有關,人口、產業大量湧入核心城區,使得城市病日益嚴重。
此次《規劃綱要》明確瞭北京2300萬的人口控制目標,並將此作為必須堅守的底線。要控制北京人口過快集聚,那就需要將非首都功能和一些產業向外疏解轉移,這個目的地不能離北京太近,以免出現人口鐘擺效應。
而廊坊恰恰距離北京過近,在燕郊、香河、大廠等地,實際上已經出現這種鐘擺效應,人們在這裡買房居住,但白天則湧入北京上班工作,導致北京的人口、交通壓力不減,這些地方也隻是睡城而已。
相比較而言,保定地處京南平原,交通方便,地域廣闊,更為關鍵的是距離適中,不像廊坊那樣過近,又不是太遠。雖然這些年來發展緩慢,但這恰恰成為京津冀協同中保定的後發優勢。
保定成為承接地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它以前發展較慢,這使得它的可塑性更高,不至於像有些城市發展過快,可利用和可開發的空間不多。目前保定規劃瞭近300平方公裡面積的白洋淀科技城,以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以車貸信貸苗栗造橋車貸信貸及非首都功能疏解。
由於保定省會城市地位旁落之後,這裡既缺乏政策優勢,又不像唐山那樣有資源優勢,這也使得保定的產業結構不像河北省其他地方那樣偏重。唐山雖然有礦產資源優勢,但隨著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日益嚴重,支撐其以往快速發展的優勢產業反而成為負擔,轉型升級壓力沉重。
保定由於“一五”時期國傢佈局的西郊八大廠,具備良好的工業基礎,這些國有企業雖然在改革開放後一度經營困難,但現在也有一些企業改制、重組成功。
“樂凱現在轉型基本上算成功。”於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保定傳統的國有企業央企還是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原來的八大廠也都走上瞭不同發展道路,其中有些轉型比較成功。
除瞭國企這個老底子之外,保定還有兩傢大型民營企業長城汽車和英利集團,這兩傢企業奠定瞭保定市新能源和汽車的產業基礎。
保定國傢高新區管委會副調研員、高級工程師孫婧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除瞭英利之外,在高新區從事太陽能光伏應用的企業有上百傢,形成瞭一個產業集群,當時國傢批復保定高新區新能源和智能電網產業基地的時候,也正是考慮到這種產業聚集效應。
無論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方面,保定的產業結構偏輕,沒有鋼鐵、煤炭等目前過剩的產能,因此在於京津產業對接中更有優勢。當然,要真正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保定還需要提升營商環境,吸引人才、資金和技術落地,培育自身內生動力。
如何打造內生動力?
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縱然是保定發展的一個良好機遇,但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很多當地專傢和觀察人士認為,這並非短期內可以見效,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如何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培育保定的內生動力,成為保定發展需要直視的一個問題。
雖然今年7月有80多傢央企前來洽談對接,但是真正簽約的有幾傢保定方面並未公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不是通過行政命令,要想讓企業搬遷,需要承接地有良好的條件。這種條件不僅包括上述的產業基礎,還有良好的公共服務、城市管理以及營商環境,在這些方面保定與京津相去甚遠。
“就跟杯子裡的水一樣,想讓水自然流動,得把杯子拆瞭,把壁壘去瞭,資源才能流動。”於強認為,要創造一個完全公平的環境,已經有的這些壁壘盡可能取消,這樣才能讓資源自由流動。
對於北京來說,由於是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過去配套瞭很多得天獨厚的資源,有全國最好的高校和醫院,這種壁壘就相對比較高,資源要素要從北京流出自然阻力不小。過去阻礙京津冀一體化的正是這些壁壘和行政分割,而京津冀協同發展就需要打破這些。
當然,北京目前也在做出努力,保定兒童醫院已經跟北京兒童醫院合作,由北京方面代管,北京四中、八一小學也要與保定合作。
“這是非常明顯的信號,這種基礎配套的提升,對保定將來的發展是先行一步,將來有更多人進入保定,基礎的東西跟不上肯定不行。”保定海納基金負責人陳旭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隨著京津保定位的調整,以及大量人才引進,保定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他們正是看到這種希望和機遇,才決定成立基金在保定投資。
除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的提升之外,保定的營商環境與城市管理水平也需要相應提升。
在保定,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裡既沒有觸角深入到全國各大城市的萬達[微博]廣場,也沒有萬科、恒大、綠城等知名地產商,就連專門做三四線城市的碧桂園也沒有正式進入這個市場。當地觀察人士認為,這至少說明外界對保定的價值和投資環境尚未認可。
“保定真想搞好的話,要轉變政府職能,樹立良申辦青年創業貸款者好的市場環境,否則北京的央企就算外遷,也可能會繞過保定,寧可去石傢莊。”當地觀察人士表示,保定最根本的還是創造好環境,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對於保定所面臨的機遇大部分人都有共識,然而如何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培育起保定內生的動力,真正成為區域性中興城市,復興大保定,仍需要一個過程。(編輯 鄭升)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50816/004622975285.shtml
成敗京津冀:京畿門戶保定迎千載難逢機遇
“成敗”京津冀:京畿門戶保定的宿命與機遇
李伯牙;代振瑩;頓雨婷
核心提示
好端端的區位優勢反過來成為制約保定發展的一大因素,在北京與石傢莊的夾縫之間,保定發展步伐緩慢。但是,福禍相依,在中央從上到下力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正是因為保定這麼多年來發展不快,可塑空間大,反而在此次協同發展機遇中成為一個獨特優勢。
本報記者 李伯牙
實習記者 代振瑩 頓雨婷 保定報道
邁出保定東站,一座名為“京畿之門”的高大建築矗立在廣場中央,提醒人們這座城市特殊的地位。
元明清開始,保定一直是畿輔要地,尤其是清朝將其作為直隸省會治所,開啟瞭保定300年的河北首府歷史。
保定始終與歷代首都關系微妙,這一名稱始自元朝,意為保衛元朝首都大都。從北京往南,西北有燕山太行山隔阻,保定正位於太行山下的平原開闊地帶,按當地的說法叫“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因此自古是京師門戶。
新中國成立後,保定地位不減。1967年,有“萬歲軍”之稱的解放軍王牌部隊38軍調防保定,拱衛京城。“一五”時期,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有8個都落在保定,至今還有不少人知道保定西郊有八大廠。
然而,自1968年河北省會遷往石傢莊之後,這座城市的命運走向轉折點。由於省會城市有更強的資源配置能力,這使得保定獲得資源相對較少。此外,距離北京太近,人才、資金、項目等紛紛流向首都,這種“虹吸效應”成為保定發展的最大阻力。
這幾年,保定經濟實力一直徘徊於全省中遊左右,無法與唐山、石傢莊相比,更是被滄州、邯鄲等城市超越。這個曾經的河北省會地位一落千丈,在河北省的諸多地市中泯然眾人矣。
但是,中央下決心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這給瞭保定新的機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向外分解,京津部分產業向外轉移,而保定與廊坊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承接這些功能和產業的首選區域。
在中央強力推動的京津冀一體化趨勢下,保定能否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大保定能否復興?
痛失省會光環
提起保定,很多人隻會想起驢肉火燒。
曾經的直隸省會、河北省會,皆因省會光環旁落,變得寂寂無名。清朝直隸巡撫、總督駐保定時,這裡是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曾國藩、李鴻章等清朝權臣曾任直隸總督。新中國成立後,保定依然是河北省會,而且“一五”時期在此佈局瞭8個重點工業項目,包括膠片廠、化纖廠、熱電廠、變壓器廠、鑄機廠等。
“過去保定有西郊八大廠一說,都是‘一五’時期建的。”河北大[微博]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於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全國156項重大項目光保定一個城市就有8項,這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
1958年,河北省會遷往天津,1966年又遷回保定,這其實是河北省會第二次在天津與保定之間反復。此後,天津市恢復直轄,但文革開始後保定形勢不穩,於是1968年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石傢莊,從此保定光環不再。
在計劃經濟年代,省會城市的資源配置能力更強,因而石傢莊的發展獲得更多資源支持,而保定隻能與其他地市爭奪剩下的資源。即使在改革開放後,實行市場經濟,省會城市的資源配置能力依然很強,對於資金、項目等各方面的安排,依然難以擺脫“屁股決定腦袋”的思維定式。
失去省會地位的遺憾,至今還讓很多保定人耿耿於懷。
“如果省會不搬走的話,保定肯定比現在的樣子還要好。石傢莊原來基礎比保定差,現在保定不敢跟石傢莊比。”保定一位觀察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石傢莊作為河北的政治中心自然發展得快。
這種論調頗為普遍,在保定采訪過程中,很多當地人談起這個話題都會感慨一番。雖然保定喪失瞭省會城市地位,這些年來經濟發展比不上石傢莊,但是在當地人的心中,保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是石傢莊所能比的,說起來這份自豪感溢於言表。
說起歷史來,保定建城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元明清時期作為京畿重地更不用說,而石傢莊在20世紀初還隻是獲鹿縣下的一個小村,因鐵路而興起,是火車拉來的城市。
當然,現在的石傢莊早已今非昔比,這幾年保定與石傢莊在河北省各地市的經濟排名中雖然隻隔兩個名次,但論經濟總量二者仍差距很大。僅拿2014年兩市的經濟總量來比較,石傢莊以5100.2億元排行全省第2名,保定則以2757.8億元位居第5名,保定的經濟實力隻是石傢莊的一半多。
在很多人看來,難以理解的是保定雖然喪失省會城市地位,但有著臨近北京的區位優勢。有北京這個特大城市做增長極,為什麼一直沒有把保定輻射帶動起來?
京師門戶的尷尬
從北京西站坐高鐵,最快41分鐘可達保定。如果不擁堵的話,開車也僅需兩個小時,便可從北京直抵保定。
“保定地處平原,靠近京津,區位優勢很明顯。”河北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永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按照增長及理論離大城市越近,接受人才、資金、交通、信息等輻射的可能性會更大。
不過,在京津冀地區,這個區域理論似乎並不適用。在高度繁榮的北京周邊,不但沒有輻射帶動起一圈周邊城市,反而形成瞭環首都貧困帶。對於這種現象,很多區域經濟學傢,尤其是河北省的專傢,將其比喻為“燈下黑”、“大樹底下不長草”。
本以為河北省靠著北京可以“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北京的發展顯現出強大的虹吸效應,保定乃至整個河北的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源源不斷流入北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大學的畢業生和老師,很多都去瞭北京。
“河大廣告系90%多都去北京瞭,留不到保定。”一位從事廣告策劃的保定企業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保定廣告策劃人員工資每月三四千,在北京可能開始也差不多,但是過一兩年收入就高瞭,另外也能服務一些大的客戶,對個人提高也有大的幫助。
除瞭學生,河北大學的很多師資力量也流失到北京,其中不乏知名人物。雖然擁有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11所高等院校,但是學生畢業後留下來的還是不多。
在人才資源不斷流入北京之外,還經常有傳言說涿州要並入北京。在北京周邊的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言,廊坊北三縣香河、燕郊、大廠這種並入北京的說法幾乎年年上演,而保定離北京最近的涿州市也同樣如此。
雖然北京並未真正劃走保定的土地,但保定這些年來一些發展較好的區域由河北省直管,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當地的發展。譬如在2013年將定州市劃歸河北省直管之後,今年河北省又下達瞭《關於擴大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將保定涿州市劃歸省直管。
“這個劃省直管,那個要省直管,保定市這樣發展不起來。”當地一位觀察人士表示,這導致保定的“一主三次”城市發展戰略無法實施,這兩年也不再提瞭。
保定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所提到的“一主三次”發展框架,是指以保定市中心為主,以定州、涿州和白溝-溫泉城為三個次中心城市。離石傢莊最近的定州,還有離北京最近的涿州相繼劃歸省直管後,這個戰略已經支離破碎。
好端端的區位優勢反過來成為制約保定發展的一大因素,在北京與石傢莊的夾縫之間,保定發展步伐緩慢。但是,福禍相依,在中央從上到下力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正是因為保定這麼多年來發展不快,可塑空間大,反而在此次協同發展機遇中成為一個獨特優勢。
保定千載難逢的機遇
“保定市很積極,保定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於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於保定來說機遇難得。
“我們面臨的歷史機遇前所未有,各級各界對保定的關註程度前所未有。”在今年保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保定市長馬譽峰如此說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落地,將使保定市獨特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
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並要求各地打破自傢“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
在自上而下的推動之下,《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加緊編制,今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該規劃綱要,目前已經下發到各地,而且京津冀三地也分別召開省(市)委全會,並制定各地《關於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
6月下旬,保定市學習傳達瞭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規劃綱要》,保定市政府一位官員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河北省委全會之後,將會對推進落實《規劃綱要》做出具體部署。不過,7月下旬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讓外界關註河北接下來如何推進落實《規劃綱要》。
保定市一位觀察人士表示,不管人事如何變動,中央的戰略不變,這意味著保定的機遇也不會變。
京津冀協同發展帶給保定的機遇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二是京津產業轉移。
去年5月份,保定白溝新城與北京豐臺區大紅門正式對接,1500多傢大紅門商戶進駐白溝。白溝新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建軍曾表示,伴隨著總建築面積百萬平方米的白溝大紅門國際服裝博覽中心項目的開工建設,越來越多的北京商戶會來到白溝投資置業。
此外,央企搬遷也成為保定一大機遇。2011年以來,河北省已與75傢央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14項,涵蓋基礎設施、戰略性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等諸多領域。目前,有141個項目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累計完成投資近4000億元人民幣。而在今年7月份,由87傢央企參加的“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o央企進河北”活動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
“這是個開頭,多組織這些活動就會創造一些機會。”於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本來保定這塊就有很多央企,基礎很好,不管是央企整體搬遷還是將實體工廠搬出來,隻要能與保定以及河北的產業對接,形成產業鏈分工,這實際就是協同發展。
保定承接優勢何在?
說起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其實地處京津之間的廊坊更有優勢,它的距離更近,而且自東至南環繞北京,一直被稱為是“京津後花園”。與廊坊相比,保定地處更遠,距離京津都在140公裡左右,它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何在?
這不得不提北京的攤大餅式發展模式。這些年來北京的城市擁堵、房價飆漲等無不與此有關,人口、產業大量湧入核心城區,使得城市病日益嚴重。
此次《規劃綱要》明確瞭北京2300萬的人口控制目標,並將此作為必須堅守的底線。要控制北京人口過快集聚,那就需要將非首都功能和一些產業向外疏解轉移,這個目的地不能離北京太近,以免出現人口鐘擺效應。
而廊坊恰恰距離北京過近,在燕郊、香河、大廠等地,實際上已經出現這種鐘擺效應,人們在這裡買房居住,但白天則湧入北京上班工作,導致北京的人口、交通壓力不減,這些地方也隻是睡城而已。
相比較而言,保定地處京南平原,交通方便,地域廣闊,更為關鍵的是距離適中,不像廊坊那樣過近,又不是太遠。雖然這些年來發展緩慢,但這恰恰成為京津冀協同中保定的後發優勢。
保定成為承接地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它以前發展較慢,這使得它的可塑性更高,不至於像有些城市發展過快,可利用和可開發的空間不多。目前保定規劃瞭近300平方公裡面積的白洋淀科技城,以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以車貸信貸苗栗造橋車貸信貸及非首都功能疏解。
由於保定省會城市地位旁落之後,這裡既缺乏政策優勢,又不像唐山那樣有資源優勢,這也使得保定的產業結構不像河北省其他地方那樣偏重。唐山雖然有礦產資源優勢,但隨著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日益嚴重,支撐其以往快速發展的優勢產業反而成為負擔,轉型升級壓力沉重。
保定由於“一五”時期國傢佈局的西郊八大廠,具備良好的工業基礎,這些國有企業雖然在改革開放後一度經營困難,但現在也有一些企業改制、重組成功。
“樂凱現在轉型基本上算成功。”於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保定傳統的國有企業央企還是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原來的八大廠也都走上瞭不同發展道路,其中有些轉型比較成功。
除瞭國企這個老底子之外,保定還有兩傢大型民營企業長城汽車和英利集團,這兩傢企業奠定瞭保定市新能源和汽車的產業基礎。
保定國傢高新區管委會副調研員、高級工程師孫婧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除瞭英利之外,在高新區從事太陽能光伏應用的企業有上百傢,形成瞭一個產業集群,當時國傢批復保定高新區新能源和智能電網產業基地的時候,也正是考慮到這種產業聚集效應。
無論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方面,保定的產業結構偏輕,沒有鋼鐵、煤炭等目前過剩的產能,因此在於京津產業對接中更有優勢。當然,要真正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保定還需要提升營商環境,吸引人才、資金和技術落地,培育自身內生動力。
如何打造內生動力?
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縱然是保定發展的一個良好機遇,但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很多當地專傢和觀察人士認為,這並非短期內可以見效,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如何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培育保定的內生動力,成為保定發展需要直視的一個問題。
雖然今年7月有80多傢央企前來洽談對接,但是真正簽約的有幾傢保定方面並未公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不是通過行政命令,要想讓企業搬遷,需要承接地有良好的條件。這種條件不僅包括上述的產業基礎,還有良好的公共服務、城市管理以及營商環境,在這些方面保定與京津相去甚遠。
“就跟杯子裡的水一樣,想讓水自然流動,得把杯子拆瞭,把壁壘去瞭,資源才能流動。”於強認為,要創造一個完全公平的環境,已經有的這些壁壘盡可能取消,這樣才能讓資源自由流動。
對於北京來說,由於是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過去配套瞭很多得天獨厚的資源,有全國最好的高校和醫院,這種壁壘就相對比較高,資源要素要從北京流出自然阻力不小。過去阻礙京津冀一體化的正是這些壁壘和行政分割,而京津冀協同發展就需要打破這些。
當然,北京目前也在做出努力,保定兒童醫院已經跟北京兒童醫院合作,由北京方面代管,北京四中、八一小學也要與保定合作。
“這是非常明顯的信號,這種基礎配套的提升,對保定將來的發展是先行一步,將來有更多人進入保定,基礎的東西跟不上肯定不行。”保定海納基金負責人陳旭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隨著京津保定位的調整,以及大量人才引進,保定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他們正是看到這種希望和機遇,才決定成立基金在保定投資。
除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的提升之外,保定的營商環境與城市管理水平也需要相應提升。
在保定,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裡既沒有觸角深入到全國各大城市的萬達[微博]廣場,也沒有萬科、恒大、綠城等知名地產商,就連專門做三四線城市的碧桂園也沒有正式進入這個市場。當地觀察人士認為,這至少說明外界對保定的價值和投資環境尚未認可。
“保定真想搞好的話,要轉變政府職能,樹立良申辦青年創業貸款者好的市場環境,否則北京的央企就算外遷,也可能會繞過保定,寧可去石傢莊。”當地觀察人士表示,保定最根本的還是創造好環境,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對於保定所面臨的機遇大部分人都有共識,然而如何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培育起保定內生的動力,真正成為區域性中興城市,復興大保定,仍需要一個過程。(編輯 鄭升)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50816/004622975285.s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